IJOP3
  • Home
  • 首頁
  • Video Galary
    • Systematic_Review
  • 視頻庫
    • 系統性評審研究
  • CM-WM Terms
  • 中医术语中英搜索
  • 中醫術語中英搜索
  • 中西醫醫學平台會員
  • Membership
  • 中西医医学平台会员
  • 聯絡我們
  • Contact us
  • 联络我们
  • EVENTS
  • c3_courseintro

中西醫合奏——中西醫角度,全方位治療

余秋良醫生、蘇子謙醫生著
Picture

辨證,循證

「中西醫醫學平台」調查項目中,普遍中醫和西醫都支持「循證醫學」。
 
首先了解,中醫藉著病人的主訴和體徵,通過四診八綱的步驟,系統化地分析和比類來診斷。四診八綱就是用望、聞、問、切分別去了解患者的自身感覺、脈象和舌象,然後根據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這八綱歸類,再從臟腑與氣血這方面的表現和變化,辨證論治。「證」就是證據的意思,從跡象找作實的證據。
中醫西醫,求同存異
有人說西醫愛求同,中醫好存異,其實也不盡然。我們最好不要因自己站在其中一方,把問題看作理所當然,只向自己的一方交代和盡責。若要中西醫成為一個醫學,就要將問題化解,否則每次出現問題,中西醫者往往只會分為兩派,各自為己據理力爭,把對方作案定義排除於外。求同存異即面對關鍵意見時應彼此包容而共同發展,琢磨原有觀點,擴闊視野和深化討論。
 
假若一下子不能吞吐千變萬化,甚至變化無窮的真相,可嘗試在不同階段運用統一性和區別性思維去消化理解。中國古代觀看穹蒼大地求同存異而作《易經》,觀察到天地萬物的週期變化和規律,於是歸類成理論,有指導作用。世間萬物大同,而事物的狀態本異,代入這陰陽五行之道是中醫理論之基礎,從此發揮力量。
 
西洋科學,累積百多年的思維及經驗才有今日的進步,例如發現細胞是動物與植物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而人類身體的生理運作和解剖結構,不分種族地域都一模一樣,在此大同的想法下而相信可一視同仁地處理,臨床時才分析歸納並推斷致病的病因、病機和病灶。醫學界深知每個人是不同的,多年來追尋基因、附基因、個體蛋白、抗體、受體、個體微生物群系等之別異。最近發展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根據每個病者的個人特徵以度身訂做個人化治療方案,是聯合最新的遺傳檢測技術發展而來,藉著遺傳關聯研究,與臨床醫學緊密接軌,以實現人類疾病精準治療和有效預警。最近更加以個人腸道微生物基因組別來標誌個人化治療。腫瘤治療為精準醫學的初期目標之一,治療因基因不同而用不同的藥。
循證醫學提高臨床判斷
循證醫學是現今醫學重視的一環,它為西醫提供了準則,嘗試利用現代方法學獲取證據,來確認醫療成效。要知道,中醫雖可稱其醫學基於辨證論治,但是辨證的證是身體跡象的證據。以經驗醫學準則行醫,不算是循證醫學。循證醫學在實踐時雖然重視個人臨床經驗和技術,但亦強調採用現有的研究證據來選擇醫療對策,以提高臨床判斷的準確度。
 
循證醫學多年來嘗試尋求各種醫療實證的方式, 包括針對相關風險及療效進行評估,於是哪個是最好的臨床研究依據可作實證成為必然的探討。臨床證據主要來自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簡稱RCT) 和系統性評價(systematic review)或薈萃分析(meta-analysis)。大樣本研究,尋求多人之同,而使治療有根據。至今已知道,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不足以一概研究中醫臨床療效證據,還有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中醫的証不同西醫的症。
 
另外,現時循證醫學的理念中,也會考慮到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活品質和生命價值的判斷等,然而這些難以用科學方法計算出成效證據,因每個病人的價值觀有異,如何在眾多心態中求同存異是一大學問。
 
循證醫學其中需跟循的目的之一,是使民眾不受那些過分渲染的醫療廣告或報道所誤導,醫生和病人可以有共識地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
 
(第一章第20-22頁)

中醫臟腑與西醫臟器

西方科研醫學於十八世紀開始突飛猛進, 雖然之前的觀念和思想曾以化約論(reductionism)作分割,認為複雜的系統、事務、現象可以通過將其化解分為各部分之組合,加以理解和描述。可惜卻會因分割而失真,使有些人認為不足。現代醫學已經對整個人體的了解走前了一大步,然而當初將身體分門別類的理解和描述,仍然被廣泛使用。身體組織及生理是醫學的重要思維框架。首先認識到細胞在生物的重要性,於是產生不同的組織、器官,而人體最少有八大
系統︰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由很多器官互控互用協調配合而成。還有皮膚、淋巴系統也有人視之為人體系統。

中醫的「臟」不同西醫的「臟器」

傳統中醫學中,臨床診斷治療重視臟腑氣血。臟腑就是五臟六腑。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為何只得五臟,較現代醫學的臟器少呢? 答案是中醫的「臟」不同西醫所說的「臟器」,即中醫的「腎」不同西醫的腎,中醫說的「肝」也不是西醫說的肝。若然把人體這一個整體的功能以系統去分析(不是按西方醫學的分類),需把握各人體系統可以還原歸零才算為整體。中醫以五個相生相剋的子系統去分析,本有此意。即是說,各子系統的相生相剋作為互控互用互營互動,其操作平衡可令身體整個回復一體。
 
但怎麼才可以明白到中醫的「臟」與西醫所說的「臟器」有什麼不同呢? 有些人只執著於中醫過去的五行觀念傳統, 而忽略了中國古代對臟腑的觀念是有解剖根據的。而了解中醫所說的「臟」,對人體生物學實在有更深層的意義。筆者有幸在二○一四年第四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應邀作主場講座嘉賓,發表〈創建中醫範例、開闖主流醫學之路:功能解剖「臟」模式、「腎」臟、「脾」臟等等〉大會論文,解釋如何藉深入研究現代人體生物學,明瞭中醫由《黃帝內經》開始說的臟腑。
中醫學的「腎」臟不只是西醫概念中的排尿器官
先以中醫「腎」臟為例。這裏且不談中醫臟腑理論,中醫學的「腎」臟,原來可以看作為人體末端一整塊功能結構,即腹腔腹膜以後及以下器官,包括腎上腺、腎及泌尿器官、生殖器官、卵巢、盤腔肌肉及下背筋腱肌肉。這常稱之為下盤,可視為「居於內」的「腎」臟。有別於現代醫學概念中用來排尿的腎器官,古代對身體的下盤位置,不論是中醫所謂之補腎、腎虧,或是西方說的loin(腰下),都當作為一個繁衍後代的重要人體部位,因此中醫認為「腎」包括了內分泌功能。現代中醫學研究中醫的「腎」臟理論時發現,下丘腦神經、垂體及內分泌軸的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醫理論重視「臟居於內,形見於外」,即是有居於內的臟,但它們與身體各部分的機能有關聯,會影響全身的表現,謂之臟象。而傳統中醫學是以臟象學說來演繹臟腑的。「腎」這個下盤末端功能和其上腦神經及荷爾蒙機制互動協調,並可用來解釋腎全部的臟象功能,簡單來說,這組結構的功能包括水液代謝、膀胱功能、求偶、性交、交配及生殖、給力支持生命的基本活動等;而協調中,這組結構的腦神經與荷爾蒙的互動緊密機制,包括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以及下盤肌肉,都會因應生活習慣、志氣及操練之技巧而影響生命的動力,甚至各樣身體機能,這全部由居於內的「腎」臟和可觀於外的「腎」臟臟象表現出來。於中醫的術語,說「腎」的功能,包括藏精,納氣,主水,主津液,主生殖,生長發育,「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腦髓、髓海、血髓、骨髓),其華在髮,「腎」與膀胱相表,開竅於二陰,「腎」主技巧,藏志等。
 
現代醫學的「腎」臟模式與中醫學本質意義非常貼切,只是過往當中醫學者沿用西方醫學這個還原式框架來解釋「臟」時,不知不覺因其框架中肌肉於全身各系統內不特別顯眼,因循之間套入了這盲點而失去了肌肉方面在「腎」臟是重要的這思維。其實中醫「腎」臟在理解和意義中常常提及腰痠腳軟是腎虛的主徵之一,大概可說是下盤肌肉不穩所致。亦可以看明白中國人打練功夫時,常常重視操練下盤「丹田」之氣,這與「腎」氣亦有關。心、肝、脾、肺、腎,每個中醫「臟」在生態中均需要複合機制。
 
(第一章第23-25頁)

西醫診「症」,中醫斷「証」

在西方, 科研醫學的理念和實踐, 始於十八世紀的啟蒙時期。在此之前,醫學觀念雖以個人整體為主,不過常常會以靈性力量為依歸。在此之後,科學突飛猛進,對細胞、生化、基因的身體組織及生理加深了認識,形成今日西方科研醫學的力量。現代醫學細微,加上可驗證,對身體內外環境以實據的描寫使人信服。即使有人認為西醫對身體觀點不夠全面,又或說其用藥太猛,但其解剖生理醫學框架,難以置疑。

中醫看人體整體病理,西醫臨床實驗找病因

中西醫斷症診治的門路大大不同。有人說,中醫在診症時經常需要辨証、辨症和辨病互相結合,而辨病需要病歷;辨症需要西醫診斷。真的,要診治同一個病患,西醫會先診「症」,而中醫先要斷「証」。我較喜歡說「病患」,代表廣義的病痛和不適,以及未病或亞健康狀態。雖然大家明白醫學界多談的是「疾病」,文人說的是「病苦」。現代的醫學名詞,為求不會令醫者之間溝通時產生誤解,避免診治之間因準則常複疊而引起無謂爭議,於是實事求是,用技術方法定義醫學名詞以清晰轉達。
 
分門別類寫不盡變化無窮的穹蒼大地,把握重要的變易特性,反而可以觀察入微。古代中國把天文地理演算到現代學術也有不及的術數,推算出無差的預測。這條路讓中醫看人體生理與病患中的變化時懂得尊崇學術,把握重要的變易特性來盡力觀察入微,所談的是「証」。這刻且不談治病的哲學和醫療理想。
 
西醫的「症」,是基於科研可反覆驗證的原則,藉著臨床觀察搜集病徵,加上用科技發展的臨床觀察工具擴大視野,主要找出問題(圖三),用「分析歸納」方法處理疾病的變化和表現,去鑑別推斷其致病的病因、病機和病灶。
至於中醫的「証」,是基於人體整體與天地環境變化的反應,借陰陽和五行演繹的原則,藉著臨床觀察體感和體徵,加上用歷代醫家經驗窺探深究,用「辨證論治」方法解釋人體於健康及病患時的變化和表現(圖二的整個圓),去鑑識確定人體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反應、內部臟腑與氣血的表現和變化,以及其與病因和病灶的病機關係。簡易的說,西醫從病徵中弄清楚在生物知識中可觀察的不正常狀況,診斷病「症」;中醫則從整體徵狀中弄清楚體內素質變化的證候,來診斷「証」。
「証」、「證」、「症」
在這裏順便說一說,因繁體「證」字與簡體中文「証」字用法相容,使人用時會互替,為此曾經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及廣東省中醫院高級人員了解,認為最妥善是以「証」字來說中醫診斷所得的專有名詞,以「證」字說中醫證候、辨證論治。
 
簡單來說,中醫看整體上一個人的變化,以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審查各項向量。亦從臟腑氣血作同樣審察,結合經驗而斷「証」。西醫則從一個人疾病的徵狀,直線思維作出分析,了解病灶、病源、病變等而診「症」(圖三)。
 
面對一個無病患的求診者,西醫普查會研究病歷、臨床檢查身體器官各部分,常加以實驗診斷肝、心、腎等。檢驗範圍會依據不同重點,例如工作、年齡、病歷、家族史,高危病患再作實驗診斷和透影檢驗,以成本效益的方法找尋有理據支持的疾因。中醫則以病歷、臨床望聞問切,以身體的健康變化作調整建議的依歸,以預防工作的有效度考慮成本效益。
 
一個人病徵多,但不斷抽血、做電腦掃描都無異樣,那有可能是亞健康病患,精神肉體不調,中醫診斷其體質可治。又或實驗診斷無問題,以為放心,但中醫檢查見舌黑且多斷紋,那就斷不能當身體無問題。中西醫診斷皆會有掛漏,例如中醫診斷為虛病,調補是中醫強項,病患身體雖然轉好,但始終好不了,後來才發現疏忽了虛勞可因肺癆所致,若一早照肺X 光就不會出現這醫療缺失了。
 
可見中醫西醫觀點雖然不同,卻因為一邊鑑察生物組織實質狀況一邊鑑識身體素質的變化而大有空間相輔相成。
 
(第一章第39-42頁)

中西醫化學物理偏重不同

在中醫師來說,濕熱是香港常見的病,但西醫聽到會覺得奇怪,無法明白。說到「熱」還可能聽得明白,但談及濕就一竅不通,西醫醫典裏沒有相近的病症病徵。

「外感」和「內生」形式的「濕」

「濕」這病患一般是因為身體不能對濕的天氣或環境作出適當反應。《黃帝內經》解釋濕的原因,以濕邪分為外感和內生兩大形成來源。由外而感著的,是因久居低下卑濕之地,曰:「犯其雨濕之地」;或長期水上作業;或霧露浸漬;或天陰多雨,空氣潮濕,曰「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造成濕病。至於由內而生的,主要因恣食肥甘,「數食甘美而多肥也」易生濕,或是脾胃不健運,於是「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中醫對天時氣候轉化與身體變化的關係作了很多觀察,把物理環境的風、寒、暑、濕、燥、火視為重要的不良反應元素。而濕病就是有些人失去了平衡,常由食物不節引起,使個人不能在濕重的環境下作出適當反應,使身體有一系列不適的徵狀。
中醫重物理,西醫重化學生物
西方醫學與中國醫學多年來分道而行,除了診斷方法、病患認識或用藥形式不同之外,基本認知理念也不同。細讀中西醫學不同篇章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可以就多年心得說,西方醫學對化學或生物化學尤其熱衷,而中國醫學則承繼了古樸的精神而對物理現象尤其重視。
 
西方自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重視研究解剖學,繼而從大體結構了解生理,甚而發展顯微技術,深化了解。及至二十世紀因藥物及化學的興起,對生物化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西方醫學創造了顯著成就,強點始於DNA 化學及至基因圖譜,或神經科學、傳遞化學、免疫學、藥物學等等。現今生物醫學更加上各種前沿科技,發展各種二十一世紀生物技術科領域。
 
愈深入了解身體,愈發現身體微環境內的物型和動態,包括細胞內、細胞之間的活動形態,由細胞骨架系統,傳導化學的物理本質,及至受體(receptor)形體變化對有機化學分子的影響等等,這些都會影響人體整體的機體。現代醫學已開始對化學物理、人工智能、細胞物理結構等進行大規模探索研究,將來一定會拉近醫學中化學與物理的協同作用。
 
而中醫一開始便探索物質的本質,觀察以形而上學的陰陽五行為總結。於醫學上,中醫就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來了解各種人體及病患。中醫用藥就找其四氣五味的特點來用,強調用藥必須把藥的性質,即寒、溫、熱、涼,以及藥的滋味,即酸、苦、甘、辛、鹹,兼具其收、泄、和、散、升、降、緩、急、潤、燥等效應,綜合發揮作用。強點在針灸等物理治療方法,以及對慢性病的分析和治理等, 不時有成功治癒現代醫學未能得效的個案。濕、熱只是中醫會注重的其一環節。有說外國人認為沒有濕這種問題病患,但來到香港,潮濕的天氣真的令他們出現濕、熱的病徵和身體表現。未試過這樣感覺的人不會明白,可以說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很多人不明白西醫學和中醫學在化學和物理方面有不同的重視程度,卻強要把兩方面的醫學隨意黏貼套合,未臻完善。但可以相信,兩者背後必定有同樣的原理可以一通一統地解釋。從互相了解醫學理念和原則,到慢慢分享經驗和認識彼此的治療方法,經過這麼多年逐步融會貫通,時至今天,開始得到好多苗頭以一窺箇中一統概括的道理。
 
(第一章第43-45頁)

機構:
Picture
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中西醫醫學平台
HKAIM/IJOP
Funding Organisation
​資助機構:
Picture

PRIVACY POLICY/私隱政策
Disclaimer/免責聲明
Address: 1901-03,19/F.,Chung Kiu Comm.Building, 47-51 Shan Tung St.,
                  Mongkok, Kowloon, Hong Kong​


Email: event@hkaim.org.hk
地址:香港九龍旺角山東街47-51號中僑商業大廈19樓1901-03室

電郵: event@hkaim.org.hk
  • Home
  • 首頁
  • Video Galary
    • Systematic_Review
  • 視頻庫
    • 系統性評審研究
  • CM-WM Terms
  • 中医术语中英搜索
  • 中醫術語中英搜索
  • 中西醫醫學平台會員
  • Membership
  • 中西医医学平台会员
  • 聯絡我們
  • Contact us
  • 联络我们
  • EVENTS
  • c3_courseintro